当前热文:为世界电影注入“北京动力”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主办方供图
部分“天坛奖”评委会成员在开幕式红毯亮相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电影强国产业论坛——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4月22日晚,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启幕。
作为国内首个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再次向世界电影人发出“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的诚挚邀约。
“因为疫情,我很长时间没有来中国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让全世界电影人欢聚一堂。有机会能现场跟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非常高兴。”俄罗斯导演、编剧伊凡·特韦尔多夫斯基说。
和伊凡·特韦尔多夫斯基一样,在这“春回大地”的时刻,很多中外电影人因终于能够在线下、在北京重新相聚而欢欣鼓舞。他们希望通过近距离接触和脑力激荡,感受本届电影节的魅力,为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发展带来更多新气象。
“我们这个家庭的语言是电影”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为“光影共享,文明互鉴”。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共有93个国家和地区的1488部影片报名参加角逐,刷新了“天坛奖”报名影片数量纪录,其中既有来自全球重量级导演的最新力作,也有来自新锐导演的惊喜之作,最终共有15部影片入围,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国际性。“天坛奖”国际评委会7名评委中,包括3名外国电影人。
泰国是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宾国,7家泰国电影公司参与了电影节,并向与会嘉宾推介泰国电影。4月23日,在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泰国电影周开幕式上放映的电影《浮生六相》,根据热门舞台剧改编拍摄,令观众耳目一新。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习萨目表示:“越来越多的泰国电影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中泰两国山水相依、文化相近,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融:融合,融化与共存。”“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经·大雅》。”这是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纪录影片《北京2022》第三章的字幕。这部由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出品的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让观众在影像中重温2022冬天的美好记忆,导演陆川、运动员苏翊鸣还有奥运村的理发师现场观影后都流下热泪。片中有位运动员说:“热爱和坚持,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光亮。”影片中,全世界的运动员因为运动、因为爱相聚,在北京度过了美好时光。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人们同样也是因为电影、因为爱而汇聚。
“世界很小,是一个家庭。今天在这里,我们这个家庭的语言是电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馆长(主任)孙向辉说。
“把全球电影人请到中国来”
4月18日中午12时,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开票,“手慢无”的抢票盛况再次出现。其中最快售罄的电影《悲情城市》用时仅6秒,《天若有情》用时8秒,《2001太空漫游》用时9秒。在城市分布上,北京观众占71%,上海、天津、成都、杭州、广州等地观众占29%。至本届电影节4月22日开幕时,大部分热门影片的票已经售罄。
每逢北京国际电影节,位于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就是令人格外向往的地方。由于多年深耕,这里培养了大批影迷,电影节期间他们总是非常活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也承担了“北京展映”邀片、经典影片修复、放映和一些论坛的主办等工作。
今年“北京展映”单元精选了180余部多题材、多风格、多国别的优秀影片。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邀片负责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工作人员李烁介绍,他们从2022年11月就开始进行本次邀片筹备工作,多方关注全球本年度出品的众多新片。一些机构或者制片公司也会自荐。因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第73届柏林电影节之后不久举办,他们也特别关注了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另外,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恢复到4月举办,恰好可以把去年的世界电影做个归纳总结,汇聚中外佳片参加“北京展映”,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
4月22日上午10时前,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门口,影迷们排起长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井然有序地进入大厅,打印纸质电影票后检票入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回顾展单元的《老井》4K修复版在这里首映,600座的放映大厅座无虚席。
该片4K修复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团队完成。影片色彩鲜艳,声音清晰。修复团队负责人王峥介绍,《老井》的4K修复遵循“胶片扫描—画面自动化修复—手工逐帧调整—声音修复”的模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点一点恢复经典艺术作品的原貌,“不同年代的电影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变迁,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而且把胶片时代前辈们的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把经典影片保存传承下去”。
中国电影资料馆也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部分论坛邀请了海内外嘉宾。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的主题为“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海内外电影人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法国导演、编剧弗里德里克·奥伯汀认为,全世界电影人的共识都是拍电影一定要找到好故事,他说:“通过剧本和人物触达最广泛的受众,这是拍电影的目标。”
《流浪地球2》兔年春节期间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步上映。影评人周黎明分享了他今年在美国观看该片以及《无名》《满江红》的所见:观众反响很好,VIP小厅有七八成的上座率。《流浪地球2》出品方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介绍,这部电影的发行选择了海外专业发行公司,“现在我们也在探讨和海外大的专业发行公司合作,以便在宣传、拍片、布局上更加张弛有度”。
《无名》出品方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兼总经理于冬认为,中国电影海外发行需要分三步走,即培养国际买家、进行国际合拍和打造成熟的国际档期,也需要通过像北京国际电影节这样的国际性电影节结交全球电影人,最终把全球电影人请到中国来,拍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
“中国电影的前景会更好”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青年电影人引人注目。入围“天坛奖”的3部国产影片中,有2部出自青年电影人之手。
透过青年导演宋新棋的长篇处女作《瞧一桥》,可以管窥中国优秀青年电影人的创作缩影。该片曾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中获“优秀项目奖”,是腾讯影业发起的“青年导演培养计划”孵化推出的首部电影,在筹备过程中得到国内业界的诸多支持。
这部影片象征着中国青年电影人与电影业界相辅相成、互相扶持的职业精神,也让许多优秀的中国青年电影人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希望。
《消失的她》由两位青年影人崔睿、刘翔共同执导。入围“天坛奖”,能走上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让整个团队备受鼓舞。导演崔睿表示,非常期待影片上映后来自观众的反馈。
而该片的另一位导演刘翔也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长片处女作《不速来客》曾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提名“最受欢迎影片”。如今,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又入围“天坛奖”主竞赛单元。
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郎园Station园区里,项目创投、春季招聘会等活动密集举办,青年电影人的身影同样穿梭不息。
“大家好,我是青年导演朱志立,我带来的作品叫《阿季》”“我是导演孙睿,我的电影是一部运动剧情片《少年,出发》”“我是张君,我的作品是《最后的港湾》,张律导演是我的监制”……
4月25日,10个创投项目、6个制作中项目、3个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体育项目以及4个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中国香港子单元”项目亮相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终审路演的舞台。陈可辛、姚晨、张冀、黄轩、文牧野5位评委在现场一一点评。
随着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的强劲复苏,影视行业焕发出新活力,影视产业的用人需求也大大增加。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北京市场”与BOSS直聘合作,采取线上线下并行的模式,线上在BOSS直聘APP设置北京国际电影节招聘专区,线下在“北京市场”招商展会内开设招聘专区,聚集影视行业招聘需求并接收简历,助力大学生就业。
BOSS直聘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截至4月25日,已有3936家企业参与,提供了9787个招聘岗位,104.5万求职者投递了简历。
“电影节搭建了一座桥梁,电影节上的招聘会能让电影企业有一个跟人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交流过程也有助于教育界与行业之间进行沟通和对接,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需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第二次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奥斯卡奖得主、德国导演兼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深刻感受到中国电影的蓬勃生机。他在自己的大师班上给青年电影人留下真诚的寄语:“电影行业在中国得到了大力支持,可以说中国是世界电影的天堂。我觉得在中国,青年电影人有非常多的机会,我相信他们能够开创电影行业的未来。”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适逢“倒春寒”,天气有点冷,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的地方,气氛都格外热烈。电影人成龙2011年曾担任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当时的名称)形象大使,他说:“从那时一路走来,北京国际电影节越办越成功。”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世界电影注入了来自北京的春日气息,增添了一抹活力澎湃的中国色彩。历经1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及构成世界电影生态格局的重要力量,为全球电影发展带来激情与惊喜。
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张艺谋表示,中国电影未来不仅仅要做大做强,更重要的还是得走出去,让中国作品、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情怀影响全世界。他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有非常好的观众,电影工作者要拍出好电影,维护好这个市场。他希望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都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全心全意地热爱电影,努力为好电影奋斗,“所有中国电影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中国电影的前景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