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让非遗成为旅游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广东广州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出多种创新模式。
2020年,西关永庆坊4A景区挂牌,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开市。2022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又在4A景区北京路打造了第二个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为加快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打造“岭南之窗”,长期举办非遗展览展示和销售活动,受到游客的欢迎;当地注重与旅行机构合作开发非遗旅游路线。2020年,“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路线”被列入全国非遗主题旅游12条线路之一。此外,还开发了多条非遗研学路线,供游客体验广州非遗。
景区添了非遗更热闹,非遗场馆也来互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华艺术馆等非遗专题展馆,纷纷申报成为旅游景区。非遗+旅游有了更多“根据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资料图】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客家文化体验游
以上举措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二者的双向奔赴。
醒狮文化作为国家级非遗在广东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广州积极从多渠道挖掘该项目的品牌内涵。
自2017年以来,广州持续举办广州市青少年醒狮大赛,每年吸引全市百余支醒狮队伍报名参赛,醒狮项目传承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此外,香港、澳门等地的醒狮队伍也受邀共同参与,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互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广州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与文创企业等主体合作。广东醒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成立全国首家以非遗醒狮为主题的文创中心,研发9大类200多款醒狮文创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每年零售额超过200万人民币,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州注重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非遗项目在乡村中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彩扎(广州狮头)的省级保护单位广州南国醒狮贸易发展公司,由彩扎(广州狮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明担任首席工艺师,带领团队专业制作醒狮狮头用品及对外销售。2018年至今,先后在河源市和平县楼镇村、清远市连山太保镇莲塘村进行帮扶,投资设立醒狮扎作车间,年产量近3万头醒狮,产值3000多万人民币,其中70%出口外销。非遗技艺与乡村产业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外销与乡村振兴已结合成一条无缝连接的产业链。
非遗工坊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从化百匠园非遗工坊通过引入全国非遗项目、传承人及能工巧匠,挖掘地方文化,激活村庄各类闲置资产,每年接待游客超10人次,带动当地村、社年增收入超1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300人,农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在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为广州近年来着力培育的“非遗+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政策保障、发展目标和路径指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广州将在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为主体,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推进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推动更多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作品及其衍生品进景区展示、展演、展销,鼓励和支持适合的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编排成为景区演出、体验的节目。同时,在广州的旅游推广活动中加入更多非遗元素,以非遗讲述广州故事,以非遗展现广州生活,吸引更多旅游来穗旅游。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交流活动中表示,非遗+旅游需要多元探索和创新推广,要搭建跨界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建设非遗资源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强非遗保护的制度创新,扩大非政府领域的非遗旅游的国际合作。
(活动方供图)